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林汉垚 见习记者冯紫彤

  自2025年1月《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实施方案》落地、银行理财正式跻身网下打新A类投资者行列以来,银行理财子公司借道IPO打新,布局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路径愈发清晰。

  近日,“国产GPU第一股”摩尔线程启动发行,宁银理财旗下6只产品成功获配,获配金额在理财公司中位列第一;兴银理财旗下亦有3只产品入围。据悉,这也是宁银理财今年参与的第25次新股申购,累计获配金额已超1000万元。

  从光大理财6月率先落子成为“行业首单”,到宁银、兴银理财密集布局,银行理财资金正以规模化、系统化的方式涌入新股投资市场,成为资本市场中支持科技企业与实体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政策开闸后理财子加速落子

  本轮理财子公司打新的焦点,是被誉为“国产GPU第一股”的摩尔线程。这家成立于2020年的高性能GPU芯片企业,自启动科创板IPO以来便备受市场关注。

  最新定价结果显示,该公司发行价定在114.28元/股,募资总额达80亿元,不仅是年内发行价最高的新股,更是2025年科创板最大规模的IPO。

  在其公布的网下配售结果中,两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宁银理财与兴银理财成功入围。其中,宁银理财旗下6只产品合计获配金额约393万元,居理财公司首位;兴银理财亦有3只产品入围,获配金额超200万元。

  虽然相对于30万亿元理财市场,打新额度只是沧海一粟,不过对于更倾向于配置固收资产的银行理财来说,已经是朝着权益市场进发的一大步。

  这一系列动作的背后,是政策层面赋予的重要机遇。2025年1月,《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实施方案》正式落地,明确赋予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同等的网下打新A类投资者资格,为理财资金参与新股配售打开了制度空间。

  政策开闸后,理财子公司打新布局明显提速。光大理财率先破冰,于2025年6月参与信通电子网下申购,成为业内首家实现网下打新落地的理财公司。随后,宁银理财、兴银理财等机构纷纷跟进,逐渐形成活跃的打新梯队。

  值得注意的是,宁银理财除成功获配摩尔线程外,今年以来已累计参与25次新股申购,其中24次成功入围,入围率高达96%,累计获配金额超1000万元。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仅11月上市新股中,就有海安集团、南网数字、恒坤新材等6家公司的网下配售名单中出现宁银理财。

  兴银理财同样在积极布局,旗下多只产品出现在艾芬达、联合动力、大明电子等新股的配售名单中。

  除了直接的IPO网下配售,部分理财子公司还探索了多元化的参与路径。如北银理财早在2023年,便发行京华润泽冬系列理财产品以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的方式参与摩尔线程B轮融资。工银理财和中邮理财则在港股基石投资领域表现活跃。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付一夫分析表示,理财子公司若要开展打新业务,需具备三大核心能力:首先是专业投研定价能力,需搭建覆盖全行业的权益投研团队,精准分析新股基本面、行业前景并建立估值模型,确保报价有效入围。其次是合规与系统支撑能力,要完成网下投资者注册、配售对象备案等流程,实现与交易所系统的高效对接,满足合规审查要求。最后是产品设计与客群匹配能力,需创新“固收+打新”混合架构平衡收益与波动,同时通过客户教育明确产品风险特征,精准匹配风险偏好适配的客群。

  据了解,宁银理财已建立近20人的权益投研团队,覆盖周期、科技、制造、医药等多个方向,为其参与权益投资与新股定价提供了有力支撑。

  瞄准多元科技赛道

  据Choice数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到理财子公司打新标的24家。其中4家为科创板上市公司、8家为创业板上市公司,另有12家来自上交所、深交所主板。

  从行业分布看,算上即将上市的摩尔线程,共有6家来自半导体、消费电子等电子行业;5家来自汽车零部件行业,且多为新能源汽车或无人驾驶概念股;另外电力设备、基础化工、医药生物、轻工制造等行业也有多家企业在列。

银行理财开辟“新战场”:掘金IPO打新,偏爱“硬科技”  第1张

  总的来说,理财子公司打新标的多数来自于技术壁垒高、成长性强,且具备新质生产力特征的硬科技领域。

  如获宁银理财、兴银理财青睐的瑞立科密是商用车主动安全系统龙头,拥有授权专利459项,是多家车企供应链企业;光大理财、宁银理财布局的昊创瑞通则是智慧配电领域的“小巨人”企业……

  付一夫认为,理财子公司聚焦科创领域打新是多重考量的结果。这呼应了科技金融作为“五篇大文章”之首的国家战略,通过耐心资本助力硬科技企业发展,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同时,从市场层面看,科创领域新股破发率低、首日涨幅高,风险收益比优势显著。此外,科创企业多属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赛道,成长空间广阔,既能通过战略配售等方式分享成长红利,也能依托“投贷联动”机制深化与母行协同,拓展业务边界。

  多只理财产品年化回报超20%

  理财子公司积极参与打新的背后,是显著的超额收益和产品业绩的全面提升。

  Choice数据显示,上述统计24家打新标的,上市首日涨幅最低为49.93%,最高则达到了418.58%;24家企业平均收入涨幅亦在200%以上,为参与打新的理财产品贡献了可观收益。

  譬如创业板的建发致新,是全国性的高值医疗器械流通商,主要从事医疗器械直销及分销业务。9月25日上市,发行价7.05元/股,截至11月28日收盘,其现价33.1元,累计涨幅369.5%。

银行理财开辟“新战场”:掘金IPO打新,偏爱“硬科技”  第2张

  具体到理财产品层面,参与打新的产品年内表现均颇为亮眼。

  以宁银理财“宁赢个股臻选混合类开放式理财产品1号”为例,该产品积极参与多只新股申购,近1年年化收益率达23.55%,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光大理财通过“阳光橙增盈绝对收益策略”产品参与信通电子打新,该产品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为5.20%,在稳健型产品中表现突出。

  兴银理财的“富利兴成阿尔法一个月持有期 2号混合类理财产品”成立自2025年3月,参与了恒坤新材、南网数字、超颖电子、大明电子等多只新股的打新,目前其成立以来收益率高达23.59%。

  加速构建多元配置能力

  打新业务的积极布局,是理财子公司加码权益市场、构建多元资产配置能力的冰山一角。

  调研数据显示,理财子公司对权益资产的关注正持续升温。据《证券日报》统计,2025年前三季度,25家银行理财子公司累计调研上市公司超过2100次,其中宁银理财、招银理财、兴银理财调研频次位居行业前三。从调研方向来看,科创板与创业板公司合计占比超过50%,工业器械、电子元件、集成电路、医疗设备等硬科技领域成为重点关注方向。

  随着调研深度与广度的拓展,理财子公司权益投资规模同步提升。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全市场32家理财公司穿透后的权益类资产规模已突破6000亿元,显示出从“固收为主”向“多元配置”转型的明确趋势。虽然6000亿元中不少是优先股等类债资产,但理财公司越来越重视权益资产的配置是不争的事实。

  有资管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市场波动成为常态,单一资产的线性思维恐难以为继,多元配置能力会成为资管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各类资产的风险特征值得重构,这要求资管机构练就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本领。

  付一夫表示,在资产荒与固收收益率进入“1时代”的背景下,打新成为增厚收益的关键抓手。即借助一二级市场价差优化产品回报,增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打新可以推动理财子从固收为主向“固收+权益”转型,丰富产品体系,破解同质化难题,提升资管行业竞争力。

  当下,理财子公司正从传统的稳健资金管理者,转向为科技创新提供“耐心资本”的重要参与者。这场从投资理念到资产结构的深刻变革,不仅将重塑银行理财行业的发展路径,更将为科技金融深度融合、金融资源精准滴灌实体经济,开启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