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副AI增强现实眼镜的诞生,背后是一个绿色供应链的支撑。数智化在绿色供应链构建中,如何推动企业的技术革新、管理升级,重塑企业的价值链和竞争力?
每经品牌价值研究院策划了一组“跃迁2025:上市公司绿色供应链一线调查”系列报道,揭示绿色供应链新现象、新特点,也反映企业构建绿色供应链的新挑战、新机遇。本期为系列报道第二篇,聚焦绿色供应链的“数智转型”。
你想要这副眼镜吗?戴上它,你就可以全程完成“脱稿”演讲,而你的讲稿其实就在眼镜片上。
梦想照进现实,这一幕离你我并不遥远。日前,上市公司利亚德(300296.SZ)发布了一款国内首批实现量产的AI增强现实眼镜。它实现了AI交互、提词器、多语言翻译等功能,整机仅重45克,适合全天候户外佩戴,使用场景不受限。
重要的是,它还是一款绿色低碳的眼镜,这“45克”是一条完整的绿色供应链的缩影。
没有绿色供应链,就没有绿色低碳的产品。数智化的绿色产品,更离不开数智化绿色供应链的构建。但通过数智化打造一条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供应链,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数据断点:
供应商从“交易者”到“合作者”
一个包裹从卖家发货到站点包装,再到入库、转运、派送,最终到达买家手里,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旅途。
“绿色供应链既是快递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核心路径,也是提升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圆通速递(600233.SH)ESG(注:环境、社会、治理)相关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数智化技术的应用,成为打造绿色供应链的重要工具和关键途径。”
当然,在数智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是搭建新的数字化系统与供应商老旧的管理系统存在适配问题。
在物流行业,传统的供应商信息管理存在数据更新不及时、准确性差等问题,影响采购决策。此外,入库和验收环节缺乏数字化支持,导致货物积压和验收效率低下。
供应链的数智化改造成为必然。圆通速递ESG相关负责人介绍,其数字化系统直接管理供应商信息、评价其资质与服务质量,还支持审批与注册流程,统一采购物资,减少订单审批环节,节省资源,减少库存积压。
从事智能显示屏制造的利亚德,也曾面临类似的痛点。LED行业本身具有节能属性,但上游芯片、封装环节仍存在高能耗问题。利亚德副总经理、董秘刘阳向记者表示,公司于2023年启动SRM(供应商关系管理)采购系统,基本实现了供应商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目标,有效提高了供应链运营效率。
图片来源:利亚德2024年度ESG报告
节省资源、减少库存、提高效率的过程,就是全链条减碳的过程。“利亚德通过建立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体系,对产品的各个环节进行碳足迹核算和管理。”刘阳说,“显示即减碳,产品要在全产业链上实现低碳或零碳目标。”
与此同时,数智化技术对供应链的碳排放行为和数据进行精准管理,提供了更优的解决方案。
对此,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亚洲区工业平台负责人许季刚认为,范围三(注:全产业链的碳排放)数据的精确程度,在没有权威第三方的情况下,现阶段确实很难保障,这就造成链主和供应链企业之间的数据孤岛问题。“目前,中国的供应链企业更多扮演的是交易者而非合作伙伴的角色,转变观念在客观上还需要一定时间,数智化推进了这个转变过程。”
链主两难:
帮扶可能产生“技术外溢”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目前已有不少企业在数智化和绿色转型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这些“火车头”并不能带动过去所有的合作供应商,比如那些受制于技术和资金的中小厂家,它们在数智化方面起步较慢,难以跟上大型链主的转型脚步。
许季刚指出,目前,可持续供应链更多是基于链主的自愿在推动,而非强制或规范。因此,链主需要为供应商制定相应举措,并围绕这些举措及其带来的效果进行正向激励,尤其是技术方面的赋能。
实际上,国家层面在此方面已经作出了相关指引。去年12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等部委发布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推广龙头企业牵引的供应链“链式”转型,支持链主企业开放数字系统接口,促进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实施标准统一的数字化改造,推动中小企业主动融入大企业的供应链,强化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上的配套能力。
在这个方面,利亚德已有相应经验。刘阳告诉记者,公司持续为供应商提供各类可持续发展专题培训,覆盖绿色采购、碳管理、商业道德等内容,提升供应商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管理水平。同时,给予中小供应商可持续发展管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其提升履责能力。
然而,这一过程中也蕴含着潜在风险。比如,许多链主企业在帮助供应商的同时,担心技术“外溢”,导致供应商将技术输出给其他品牌方,从而削弱自身的竞争优势。
许季刚分析表示,技术很大程度上是在“know-how”(技术诀窍)的层面,因此技术“外溢”是不可避免的。针对这一现象,链主企业在采取必要的法律保护措施以外,关键还是要保持自身供应链的优势。
有效验证:
供应商考核如何做到更透明?
利亚德2024年度ESG报告显示,公司现有供应商总数为5222家。面对如此众多的供应商,如何确保绿色供应链的有效性,是链主绕不开的问题。
“这里的有效性意味着信息披露的透明,包括在采购、生产、物流等方面肉眼可见的碳数据呈现。”许季刚说,“构建科学的准入和考核机制,是检验供应商数智化能力高低的重要手段。”
记者注意到,尽管许多A股上市公司声称对供应商进行CSR(企业社会责任)/ESG绩效考核,但很少有公司公开考核方式,且主动披露供应链碳数据的比例也非常低。
在许季刚看来,目前行业内缺乏统一的考核标准和透明的考核机制,这使得中小供应商的数据真实性难以验证。
圆通速递为此制定了《供应商管理政策》,在采购要求中引入职业健康与安全、商业道德、劳工权益保障、环境保护等ESG方面的考量。
刘阳则表示,利亚德制定了《供应商质量风险评估表》等工作机制,升级了采购制度标准,优化了供应商选择与评定程序,将环保、劳工、道德等可持续要求纳入筛选指标。
许季刚认为,通过供应商减排要求来淘汰尾部合作伙伴也是低碳供应链管理的作用之一。“需要注意的是,链主企业有义务帮助中小供应商升级,但也有权利从商业角度优化自身的供应生态圈。”
每日经济新闻
发表评论
2025-05-25 00:43:4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