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四十条资本

3000亿鲸吞900亿,A股市场一纸公告,让算力市场变天了。

昨晚,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分别发布公告称,海光信息将通过向中科曙光全体A股换股股东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中科曙光,同时发行A股股票募集配套资金。

海光信息是国产CPU/DCU芯片研发商,市值3164亿;中科曙光是高端计算机整机制造商和云服务商,市值905亿。两家公司合并,市场的主流评论是,算力航母诞生,中国AI的新旗舰来了。

更重要的是,在AI浪潮下,算力已经成为了科技竞争的风暴中心。海光信息和中科曙光的合并,不只是两家公司的业务整合,更是算力国家队向改变全球算力格局发起的冲击。

而在一级市场,海光崛起的背后还有着一笔T0级别的国资投资:成都在这一项目上浮盈超过500亿,是地方产投的又一代表案例。

01# 同门同派合并,算力航母诞生

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本就同出一派。

中科曙光背靠中科院,实控人为中科院计算所。1990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以200万元的研究经费,在所内发起设立了代号为“曙光”的科研小组。

1996年,在该课题小组的基础上,中科院计算所联合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白云山制药厂等,共同筹资7500万元,成立深圳曙光公司,即中科曙光的前身。

2001年后,在李国杰和其学生历军的掌舵下,中科曙光相继研制出“曙光4000A”“曙光5000”“曙光6000”等产品。让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能制造和应用百万亿次、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2006年,在中科曙光成立10周年之际,公司在天津设立产业基地。2014年,公司登陆主板上市,成为我国在算力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

就在中科曙光上市那一年,海光信息正式成立。它由中科曙光、天津海泰科技等公司联合设立。从诞生之初开始,中科曙光就是海光信息的最大股东。

2016年,海光信息与AMD达成合作,通过成立合资公司(海光微电子、海光集成)获得AMD第一代Zen架构的x86指令集永久授权。由此,海光成为国内唯一具备x86架构CPU研发能力的企业。

2018年,海光信息基于AMD授权技术推出首款CPU“海光一号”,并实现量产。2022年8月,海光信息登陆科创板,发行价格36元/股,不到三年时间,其股价一路飙升至136元/股。目前已经成为市值超过3000亿的算力龙头。今年初的消息是,海光信息已经与DeepSeek等国产大模型积极适配,正在积极填补AI算力缺口。

再看看管理团队。最初掌舵海光信息的是研发出龙芯1号、2号芯片的战略级科学家唐志敏。2020年,由于股权变动唐志敏逐渐淡出海光,去重庆创办了另一家GPU芯片公司象帝先。唐志敏离开后,孟宪棠和沙超群分别担任海光信息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前者曾任国科控股有限副总经理、中科院资本董事等职务,后者则出身中科曙光,曾任中科曙光高级副总裁。

3000亿吞900亿,AI超级交易成都国资浮盈500亿  第1张

所以不论是历史渊源、股权架构还是管理团队,两家公司都关联紧密。目前中科曙光市值超900亿,其中近800亿的市值,来自于它持有的海光27.96%的股权价值。雪球上就有投资人评价中科曙光“母凭子贵”。现在两家公司整合为一家,倒是显得在情理之中了。

两家公司合并后,能够形成算力芯片领域的全产业链一体化。曙光负责服务器、存储和数据中心的解决方案;海光则负责CPU/DCU高端国产芯片的研发。“产业化场景+自主芯片”的双剑合璧,构成了国产算力闭环。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02# 一笔国资T0级别的投资

值得一提的是,在海光信息的发展史上,藏着一笔百亿级别的投资。

这笔交易的主角是成都国资。早在2003年,成都就引进英特尔,随后京东方、德州仪器等公司相继落地成都。到2015年前后,成都拥有芯原微电子、虹微、华微、国科微等50余家设计公司。还拥有生产芯片封装胶产品的硅宝公司、生产抛光材料的时代立夫。此外也不乏梅塞尔、林德等气体配套企业。

按照产业链布局的逻辑,成都很快将目光投向了算力赛道。这时中科曙光旗下的海光信息就进入到成都的视野。

据成都高投披露的信息,2016年成都高投集团作为初始投资人,向海光信息投资4亿元成为战略股东(当时一同出资的还有成都产投集团)。又综合成都高投官方公众号、《每日经济新闻》等媒体报道,成都国资在海光上市之前共计投入的资金不超过15亿元。

而在上市之前,成都国资已经通过两笔交易收回了成本。

第一笔是2018年11月26日,中科曙光与成都产投、成都高投签订了《产权交易合同》,以挂牌价人民币10.7亿元从成都国资手中买下了海光信息10.92%股权。第二笔是,2019 年 12月23日,成都产投有限在西南联合产权交易所对外公开挂牌转让其持有的海光有限6,000.00万元出资额(占海光有限注册资本总额的3.36%),转让价格为11.21元/出资额。出售总价为6.73亿元。

两次减持之后,到上市前夕成都国资持股19.53%,为第二大股东。到目前为止,成都国资目前依然为公司第二大股东(包括成都产投、成都高投和成都集萃,三家公司为一致行动关系)持股16.96%。

随着2023年后AI产业爆发推高了算力公司股价。成都国资持有的股份,对应市值已经高达537亿元(按照海光信息停牌前3164.12亿市值计算)。这意味着在成都国资在海光信息这一项目上浮盈超过500亿。

而在投资海光信息后,海光的两家核心子公司——成都海光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成都海光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也很快落地成都。成都高新区为其提供了孵化空间、协调了银行提供大额资金贷款等,帮助海光成长为成都集成电路赛道的链主企业之一。

不仅赚到了巨额回报,而且做大了当地产业生态,成都无疑是海光崛起的最大赢家。这次中科曙光与海光信息的合并,如果顺利实现了从芯片到服务器再到云计算的全产业链整合,改变了中国乃至全球的算力格局,那么国资T0级别投资的含金量还将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