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中信建投发布研报称,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公司大多处于小批量订单或送样测试阶段,相关业务对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业绩贡献有限,个股业绩仍主要依赖传统主业支撑。该行建议投资者不拘泥于“人形”形态,转而聚焦商业化落地更快的外骨骼机器人、灵巧手及传感器等细分赛道,并关注轻量化材料(如PEEK)的技术突破与应用进展。

中信建投主要观点如下:

人形机器人:人形机器人业务业绩贡献有限,关注外骨骼、轻量化等方向进展

中信建投: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投资机遇  第1张

目前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公司大多处于获得小批量订单或者送样等较为前期的阶段,人形机器人需求在2024年以及2025Q1的业绩期内对于相关公司业绩贡献十分有限,个股业绩主要来自于传统主业贡献,不具有明确行业趋势性。正如该行在4月20号行业报告中所说,应该不拘泥于“人形”深度挖掘“AI+机器人”的投资机会,比如外骨骼机器人、灵巧手、传感器,这几个方向都不以人形的放量为必然前提,且能够有持续的数据验证。

五一期间,该行看到智能机器人的诸多新兴应用,落地场景愈发多元化,更加明确了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市场需求;特别是其中的外骨骼机器人,在医疗、工业、消费等诸多场景均有着明确的需求,其放量节奏不以人形机器人放量为必然前提,该行看好相关产业链的持续发展。此外,机器人轻量化趋势较为明确,尤其是PEEK材料应用得到广泛关注,轻量化设计有望降低能耗、提高续航时间,同时可以具有更高的运动性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未来有望进一步发展。

该行的观点

特斯拉进一步明确Optimus量产预期,产业化进程持续推进。同时机器人轻量化,尤其是PEEK材料应用得到广泛关注,轻量化设计有望降低能耗、提高续航时间,同时可以具有更高的运动性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未来有望进一步发展。同时小鹏等国产厂商持续推进人形机器人发展,相关供应链也值得关注。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是中美AI科技竞争的主战场,长期空间广阔。该行建议不拘泥于“人形”深度挖掘“AI+机器人”的投资机会,比如外骨骼机器人、灵巧手和传感器这三个方向的商业化落地更快,这些方向的放量节奏不以人形机器人放量为必然前提,并且后续有望能够得到持续的数据验证。

风险提示

国内宏观经济波动的风险;海外市场波动的风险;下游扩产不及预期的风险。